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

為什麼練滑輪練到肩膀受傷?身心動作的體驗有感...

團隊說要來身體開發,我以為就是要教我怎樣使用身體,怎樣才是對的...


 


在尼西我們強調跨領域合作,身為物理治療師的我們請身心動作的專家--拉拉老師來教我們動作


 


印象很深刻,因為我們一開始所有人都躺著,老師開始帶著我們去活動一下腳踝,膝蓋,腳踝,


 


我最喜歡的是一個體驗身體沾油彩的想像,


 


拉拉老師請我們想像身體每個部位去沾地上的水彩一般,


 


我發現我開始做出一些奇特的動作,這些動作都並非是我平時會做的。


 


慢慢的,老師鼓勵我們從躺姿到坐姿的高度,


 


想像去用不同方式坐起來,最後再到半跪姿,直到站起來。


 


我特別喜歡一段,老師請大家去想像我們在不同的環境下走路,


 


我馬上想到如果我在雪地裡走路的感覺,肯定和平時在陸地上走路的方式不同。





 


圖片3  


 


 


 


 


整個過程大約60分鐘吧,我只能說我非常的驚艷,


 


驚豔的原因有幾項,


 


第一,我觀看現在市面上的運動,不論是我愛的健身,crossfit,胸推、硬舉.....


 


我們都很強調單一平面的反覆訓練,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增加肌力的大好方法,


 


但若是說到是否真的發揮人類身體最優化的功能?


 


我可以這樣說,是誰定義我們胸部的肌肉主要功能?


 


根據解剖書: (我去查....)


 


胸大肌主要功能是


1. 肩關節內收


2. 肩關節伸直


3. 肩關節內轉


 


很好,所以我們開始去夾胸部,開始去把槓鈴往上推,


 


但真的只有這可能性嗎?


 


假設我今天把手掌固定在地面上,


 


然後將我的整個身體往支撐手靠龍,


 


我不是也在做肩關節的內轉,內收嗎?


 


竟然兩個都可能是身體肌肉本來設計的功能,


 


為何我們常常只訓練其中一項呢?


 


可能有人想問,只訓練其中一項又如何?


 


這又是另一篇故事了,我常常看到來找我的客戶,肩胛骨夾的超及穩,


 


但是確不會活動,(該不會你就是吧XDD)


 


我掙扎要不要在講細一點....


 


圖片1  


 


一般來說,當我們在做滑輪下拉(肩膀伸直、內收)的時候,所使用的肌群是這些,


 


偷偷告訴你,我們肩膀當中最強的動作就是 往後伸直、以及內收,


 


重點來了,這麼強大的肌群,大部分都有連結到肩胛骨,


 


也就是說如果要完成大重量的下拉,是必要有穩定的肩胛骨固定肌群


 


是誰?


 


圖片2  


就是菱形肌,(其實還有胸小肌),


 


所以呢,當我們練的非常強壯同時,菱形肌也變得非常強壯,


 


但這同時,也會衍伸出另一個問題,就是


 







 


所以我說了,當肩胛骨很穩定,很好,但若是它不會放鬆就有問題了,


 


久了,這部分可能使的肩胛骨不會往上旋轉,


 


抬手過程當中需要60度左右的肩胛骨上旋(由肩鎖關節、胸鎖關節提供),


 


如果卡住了,那肩膀夾幾阿,或是一堆疼痛自然會產生了!


 



Image result for scapular rhythm


 


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動作的選擇需要多變,


 


有沒有可能,今天我練習得不是滑輪下壓,


 


而是改用爬行的方式,固定我的上肢,活動我的胸椎,同樣也是練習到肩膀伸直、內收(肩胛骨靠近肩膀),


 


但是我不需要固定我的肩胛骨,反而是讓肩胛骨靠近我的肩膀!


 



Image result for baby 爬行


 


總而言之,我也在學習了解身體的奧妙啦


 


用不同的觀點來看動作,就有新的可能性!


 


希望身為物理治療師的我,


 


能夠把所學,所會,所想,分享給更多層面的人


 


讓大加知道,我們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


 


 


編者:


 




傅宥霖(小傅)




尼西健康小學堂 講師






台灣大學物理治療研究所畢






中華民國雪橇協會 隨隊治療師






台灣大學田徑隊 隨隊物治療師






國家高考物理治療師






FMS level 1、2




Gray Institue 3D map 即席翻譯


 




Evan Osar Integrating movement corrective exercise 即席翻譯


 


 


 


 


 


 


 


2017年5月11日 星期四

3D map 動作評估--髖關節動作到底怎麼影響到膝蓋啦

最近使用3Dmap 系統觀察人體動作,常常發現結果和我原本認知相差滿多


 


特別是在所謂的"相對動作"這件事情,


 


在Gray Institue 想法當中,考慮動作一定要考慮到所位的"絕對動作" 以及 "相對動作"


 


這時候一定要透過動作去評估


 


我們舉個例子來解釋,


 


最近有一位客戶來找我,因為他覺得在深蹲實後身體總是歪斜一邊


 


右邊膝蓋總是想要往內!!


 


另外右腳常常有膝蓋的髕骨下肌腱的疼痛感,特別是打完球後.


 


透過3D map 動作觀察,發現兩邊髖關節角度有所差異,


 


 


圖片1  圖片2  


在嘗試幾次動作後,客戶也發現自己往右邊旋轉似乎怪怪的(這很重要,一定要讓客戶自己有感覺)


 


此時候,我可以懷疑兩個兇手,


 


第一右腳腳踝無法做出後旋(提高足弓動作)


 


第二可能是右邊髖關節無法做出有效率的動作(可能是外轉or 內轉)


 


這時我選擇用我的雙手去阻擋腳踝的動作,可以看看影響動作的程度,


 


再來用手擋住髖關節的動作,發現當我不讓髖關節外轉時,整個動作很明顯得會卡死!


 


最後經過評估,的確發現右邊的髖關節是卡在內轉..


 


這時候,我又在想,如果我是髖關節,我沒事幹嘛卡在內轉呢?


 


腦袋浮出兩個可能,


 


1. 有人把我死命的拉住


2. 我自己不敢跑去外轉,因為太不穩定了


 


Image result for hip capsule


 


看看這結構,就知道髖關節要卡住有太多原因,但其中一個兇手一ˊ定要想到關節囊緊縮!


 


如果今天髖關節同時無法外轉也無法後伸,那我一定會把目光放在前側髂股韌帶


 


於是,我進行一段簡單的關節鬆動,包含前側髖曲肌肉的放鬆


 


更多內容可以參考這位治療師所拍攝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No05EQtzP4 】


 


但這只是第一步!


 


還記得我剛剛的假設嗎?如果我自己都不太穩定,


 


我怎麼敢往外轉呀!!


 


於是開始去思考是否是什麼肌肉討厭的來抑制跳我們的臀部肌肉?


 


在小傅經驗中,


 


對側的腰方肌是一定要考量的,常常對側的腰方肌過度緊繃或是用力


 


都會造成另一側的臀部肌肉無法有效出力


 


 


坦白說,我目前也說不出原因,


 


但目前最說服我的,就是在於功能相關性,


 


兩塊肌肉都在使骨盆產生冠狀面的移動


Image result for QL gluteus


 


當一塊肌肉過多用力時,另一塊肌肉就給他休息了...


 


在這位帥氣的朋友身上,我也同樣看到左側腰方肌過度緊繃,


 


也影響到了右邊髖關節的穩定性,導致不敢往外轉呀!!


 


最後久了,右邊膝蓋當然喜歡不由自主的想要往內扣


 


也因為穩定性不夠,膝蓋的壓力變大許多!


 


所以除了要檢查膝蓋局部的問題之外,


 


我也請他回去放鬆左邊的腰方肌、右側的髖關節,


 


最後訓練訓練訓練 右側的穩定性阿


 


圖片4  圖片3  


 


重點摘錄:


1. 髖關節前側緊繃抓住髖無法外轉容易使動作模式不對稱,也容易在進行動作時產生代償


 


2. 活動度、穩定度都很重要阿


 


 


 


 


 


 


 


 


 


 


 


 


 


 


 


2017年5月7日 星期日

【翻譯Functional Deficits after Menisectomy+小傅碎碎念】


 


近30年內醫學的進步,因此發明了微創手術的治療,處理膝蓋的半月板。


整體而言,手術後有較少的腫脹、疼痛、也能更快的回到正常的角度。


此外,也會發現在更快的時間內,可以回到生活功能。


有些研究,學者Goodwin 等人指出在有經過復健協助的病人以及沒有接受復健的人,


術後表現並無沒有差異。就是說有復健訓練跟沒有訓練是一樣的啦!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Image result for meniscus injury


 


第一個問題是,研究大多針對手術後馬上進行評估,


有其他的研究發現手術後的病人在幾個月、幾年後才有明顯力量的下降。


再來就是要考量評估的方法是為功能性的。


有些研究發現在手術四年後,單腳深蹲的表現是比較差的。


小傅就看過曾經五年前開過刀的,卻發現因為沒有針對性復健,


結果發現腳踝卡得不像話,每次都要訓練腳踝後才改變力學傳遞方向,


腳也才比較覺得是自己......


 



Image result for ankle funny



 


並非說所有開完刀的人都需要經過功能性訓練,


但是的確許多人接受後效果是非常好的,


為了能夠有術後好的功能,功能性的測試非常重要,


使用功能性測試找出病人成功的動作,


功能性動作考慮到整個身體的參與,並且重視3個平面的動作面像,


透過此評估,快速找到動作上的弱點,可能是活動度、可能是無法控制好身體(穩定度)


通常,除了藉由整體全身動作之外也有更局部性的整合動作,找到局部的動作問題。


(小傅舉個例子,可能發深蹲無法下去,這時候我們可以思考問題是腳踝還是髖關節,


幾種方法,改變腳踝的高度、位置或是徒手給它推讓它更容易下去,或是乾脆完全卡住它,看動作是否影響更大。)


 



Image result for 3D map movement gray



 


Dr. Gary Gray 曾經提過,膝蓋就是一個被卡在中間的人,並沒有太多地方能去(力量由腳到髖)


Gray Institue 有一個格言是,測試就是運動,運動就是測試。


也就是說,透過功能測試找到客戶的問題,這個動作測試經過調整就可以成為運動去矯正這問題啦!


(當然小傅認為還是有分輕重之分啦,如果完全卡死,我還是會用徒手處理)



 


邏輯上,膝蓋的確會因為髖關節、腳踝的問題給影響受害


Applied Functional Science 透過邏輯的策略,


將人體動作當中的"肇事者"轉變成為"傳播者",傳播建康和良好動作的橋梁壓!


 


這樣其實是需要策略的,為了達到更多的動作和控制,


不管要使用上到下(由髖啟動)、或是由下到上(由足部啟動),都需要整合到膝蓋的動作,


(小傅認知是看是要去由髖帶動動作,或是去改變腳踝的位置,目標都是要訓練膝蓋在不同狀況下的整合)


當腳踝或是髖關節的功能良好後,此時動作對於膝蓋的挑戰就可以增加了,


再一次要強調的是,動作/運動本身一定要整合,因為這樣才能看到問題本身,


如此一來,原本可能是問題的部位,才能搖身一變,成為力量傳遞的一份子阿。



Image result for 3D map movement gray


 


小傅有話想要說:


 


3D map 是我看過非常活潑的一項系統?


沒錯,因為它並沒有公式,


常常使用上非常卡關,


但也因為這樣我才能去思考更多,


找人討論,透過討論再去嘗試,


我才會真的學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