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7日 星期日

【翻譯Functional Deficits after Menisectomy+小傅碎碎念】


 


近30年內醫學的進步,因此發明了微創手術的治療,處理膝蓋的半月板。


整體而言,手術後有較少的腫脹、疼痛、也能更快的回到正常的角度。


此外,也會發現在更快的時間內,可以回到生活功能。


有些研究,學者Goodwin 等人指出在有經過復健協助的病人以及沒有接受復健的人,


術後表現並無沒有差異。就是說有復健訓練跟沒有訓練是一樣的啦!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Image result for meniscus injury


 


第一個問題是,研究大多針對手術後馬上進行評估,


有其他的研究發現手術後的病人在幾個月、幾年後才有明顯力量的下降。


再來就是要考量評估的方法是為功能性的。


有些研究發現在手術四年後,單腳深蹲的表現是比較差的。


小傅就看過曾經五年前開過刀的,卻發現因為沒有針對性復健,


結果發現腳踝卡得不像話,每次都要訓練腳踝後才改變力學傳遞方向,


腳也才比較覺得是自己......


 



Image result for ankle funny



 


並非說所有開完刀的人都需要經過功能性訓練,


但是的確許多人接受後效果是非常好的,


為了能夠有術後好的功能,功能性的測試非常重要,


使用功能性測試找出病人成功的動作,


功能性動作考慮到整個身體的參與,並且重視3個平面的動作面像,


透過此評估,快速找到動作上的弱點,可能是活動度、可能是無法控制好身體(穩定度)


通常,除了藉由整體全身動作之外也有更局部性的整合動作,找到局部的動作問題。


(小傅舉個例子,可能發深蹲無法下去,這時候我們可以思考問題是腳踝還是髖關節,


幾種方法,改變腳踝的高度、位置或是徒手給它推讓它更容易下去,或是乾脆完全卡住它,看動作是否影響更大。)


 



Image result for 3D map movement gray



 


Dr. Gary Gray 曾經提過,膝蓋就是一個被卡在中間的人,並沒有太多地方能去(力量由腳到髖)


Gray Institue 有一個格言是,測試就是運動,運動就是測試。


也就是說,透過功能測試找到客戶的問題,這個動作測試經過調整就可以成為運動去矯正這問題啦!


(當然小傅認為還是有分輕重之分啦,如果完全卡死,我還是會用徒手處理)



 


邏輯上,膝蓋的確會因為髖關節、腳踝的問題給影響受害


Applied Functional Science 透過邏輯的策略,


將人體動作當中的"肇事者"轉變成為"傳播者",傳播建康和良好動作的橋梁壓!


 


這樣其實是需要策略的,為了達到更多的動作和控制,


不管要使用上到下(由髖啟動)、或是由下到上(由足部啟動),都需要整合到膝蓋的動作,


(小傅認知是看是要去由髖帶動動作,或是去改變腳踝的位置,目標都是要訓練膝蓋在不同狀況下的整合)


當腳踝或是髖關節的功能良好後,此時動作對於膝蓋的挑戰就可以增加了,


再一次要強調的是,動作/運動本身一定要整合,因為這樣才能看到問題本身,


如此一來,原本可能是問題的部位,才能搖身一變,成為力量傳遞的一份子阿。



Image result for 3D map movement gray


 


小傅有話想要說:


 


3D map 是我看過非常活潑的一項系統?


沒錯,因為它並沒有公式,


常常使用上非常卡關,


但也因為這樣我才能去思考更多,


找人討論,透過討論再去嘗試,


我才會真的學到更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