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9日 星期日

如何了解自己髖關節是否有過多旋轉? Crag's test

還記得上一篇文章提到每個人的深蹲角度可能先天不同,



因為骨頭的位置每個人狀態也不盡相同



需要複習-->http://a6699885.pixnet.net/blog/post/62912412



但是我要如何知道我的髖關節骨頭兩側是否相同?



或者我有沒有明顯的過大或是過小的交角呢?



Image result for question



首先,我想推薦一個網站,



https://www.thestudentphysicaltherapist.com/craigs-test.html



這網站是一群學生完成的,



他們將許多物理治療師常用的測試匯集起來,



並且做出詳盡的介紹,



今天這篇文章,就有部分是參照這網站上的內容。



Image result for smart student



(不要小看別人年輕,也不要小看自己年輕ㄚㄚ)



 



首先,若是我們要測試股骨頭是否有過多交角,



我們必須要先摸到我們股骨的外側,



其實只要從你骨盆的外側一路往下摸,



摸到最凸的那點,並且再稍微把腳左右旋轉一下,



如果會動! 那就是你的大腿骨的"大轉子"



Image result for greater trochanter



(先找到最外側的大轉子)



緊接著,我們需要知道,正常人的股骨本身有個8-15度的旋轉角度,



這角度從上面剖開你身體往下看,就是下面這張圖了。



 





 



這時候需要發揮一下想像力了,



我要如何測試到這個角度呢?



第一你要摸到剛剛才發現到的大轉子,



接著,如果你把腳往內旋轉,直到你感覺這骨頭的最凸點,完全朝向外



是不是你的股骨頭就和你的大轉子呈現一直線?



此時你再去量測你內轉了幾度,就代表你本身股骨頭旋轉。



這個測試就是經典的,Crag's test。



想要了解更多測試方式,也可以看以下的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97&v=Eg-Spe_ZL5Y



 



身體很奧妙,



透過動作來empower people!



我們一起學習!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用動作來評估筋膜--腳踝卡卡影響深蹲

(分享個案心得,但每個人狀況不同,不一定適用每一個人,但是可以把邏輯整理給大家看。)



今天想分享如何從3D map 動作當中找出身體的弱點,



我們都很喜歡做運動,特別是跑步、健身是我最愛的項目,



但是這些運動都很需要有足夠的下肢活動度,



我看過很多人,深蹲一蹲就是骨盆歪,腰痠,甚至是前側髖關節緊繃。



Image result for squat impinge



(許多人都愛深蹲,但是卻不知道自己的身體正在呼喊你瞭解它)



 



如果有抱怨這樣的狀態,



我一定會去做的評估就是深蹲的觀察,



根據3D map概念,動作的評估是可以有無數種變化,



重點是看我要評估什麼。



第一步: 我習慣請對方做一個最一般的深蹲:



圖片2.png



(觀察深蹲的表現)



在這過程中,我會注意兩邊的對稱性,骨盆是否旋轉,兩側的腳踝是否有正常的背曲能力。



若是發現兩邊有不對稱,我會開始分解動作,或是進行兩邊的比較。



第二步: 一腳前一腳後的深蹲,目的是要觀察是否兩側有明顯的差異,



同時放大差異,通常這個動作個案自己都會有感受。



圖片3.png



 



圖片4.png



(兩側類單腳深蹲的評估)



 



另外,我會使用旋轉來觀察下肢是否有好的活動(loading)能力,



這動作是參考3D map 旋轉動作,



透過旋轉動作,同時可以去觀察到髖關節、膝蓋、以及腳踝的活動,



並且可以使用手部放在對應的部位去感受關節們是否有足夠的動作



(在3D map 這稱為 motion palpation)



 



圖片10.png



(下肢旋轉測試)



我可以在這動作中觀察腳踝是否有做出好的旋轉動作,



也可以觀察髖關節內轉的能力,



若是我懷疑這動作的品質問題來自於腳踝,



我可以選擇改變腳踝的位置,



並且再請個案執行一次,



 



 



圖片9.png



(改變腳踝位置: 給予墊子)



在上面的個案當中,



觀察到當給予墊子,發現動作旋轉變的比較輕鬆,



因此我會把注意力放在腳踝區域更多,



我可以知道腳踝有可能影響整個人的旋轉能力,(甚至影響到胸椎的活動)



給予墊子支撐,我改變了腳踝的力學,



縮短了外側的筋膜鏈,也因此增加了活動的順暢度,



因此我會再進一步去考慮解剖列車的外側筋膜鏈



Image result for lateral line anatomy trains



(解剖列車: 外側鍊)



由解剖列車的觀點,外側的腓骨長肌一路透過腓骨頭和外側的闊筋膜張肌肉相連,



關看一些文獻,也發現在解剖當中有類似的發現,



(文獻:https://cdn.anatomytrains.com/wp-content/uploads/2016/09/Anatomical-study-of-the-morphological-continuity-between-iliotibial-tract-and-the-fibularis-longus-fascia.pdf)





(圖片取自: Jan Wike et al., 2016:Anatomical study of the morphological continuity

between iliotibial tract and the fibularis longus fascia)



看到外側的闊筋膜張肌透過crural fascia連結到腓骨長肌,



回到臨床操作,如果我懷疑腓骨長肌的功能失常,



我不能忘記外側髖關節的筋膜功能檢查,



因此我會使用動作去評估



圖片12.png



(3D map 側向動作評估)



也因此,我給予個案的回家作業就包含了腳踝的活動訓練,



以及髖關節外側的放鬆,



圖片6.png



(外側放鬆)



圖片7.png



(下肢腳踝的活動並整合下肢的動作)



 



我認為,除了局部訓練腳踝的活動外,



一定要整合到整體的動作,



因為身體是一個連動,



因此若是能透過髖關節帶動去影響身體的活動,



會是一個滿重要的訓練。



 



最後,我則用MCS 的方式去作前後評估,



以確保自己的處理是有實質的改變。





(FMS 的MCS 工具)



 



很幸運的,個案的左側腳踝進步了10公分,兩腳更加平均。



在個案當中,我學習到,不光是要觀察動作,



還要去思考到不同筋膜鍊的影響,



一路由腳踝到髖關節都需要評估、處理、訓練。



因為身體是3D,彼此也是連動。



身體很奧秘,我們彼此學習。



 



想了解更多?



https://goo.gl/N25MCf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肩膀疼痛: 原來和我的不穩定有關係呀

肩膀疼痛常常發生在不穩定的狀態下,



今天我們從解剖來瞭解為什麼肩膀需要這麼多的穩定度?



以及哪些地方可以幫助肩膀維持穩定。



 



一般來說,我們知道肩膀的解構就像是: 球和帶子(有人稱為洞)的關係,



聽起來似乎是一個非常match的結構



但事實上,我們肩膀關節大小差的非常大。



肱骨頭的半徑大約是肩關節窩(fossa)的2.3倍



因此若是用高爾夫球和桿的互動可能更貼切一點。



Image result for golf ball



(肩膀的肱股頭有時候就像是高爾夫球站立在桿子上)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上帝創造人的肩膀允許有這麼多的活動,



不然我們要如何抓背? 如何穿脫內衣呢?



Image result for 抓癢



(肩膀活動很重要,不然如何抓癢呢?)



 



但是這就有一個問題,



如果當我們肩膀開始不穩定了!



那我們常常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也就是疼痛的產生。



因此對於許多肩關節有疼痛的人



常常是因為肩膀的穩定性出了一些問題



Image result for shoulder pain (常常肩膀疼痛啟於於肩膀太過活動,而沒有足夠的穩定)



 



肩膀的穩定如何產生?



(參考Neuman: Kinesiology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Foundations for Rehabilitation 書 P137)



因為肱骨頭的大小和肩膀窩大小相差太多,



此時需要的穩定就需要從兩方向彌補



1.被動組織: 韌帶、關節囊、關節唇



2. 主動組織: 附近的強壯肌肉(旋轉套肌)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一但肩膀受傷,



若是沒有認真的訓練,



肩膀的疼痛很難完全改善,



因為疼痛讓人不敢動,



但是反而讓主動控制穩定的肌肉不敢好好發揮



Image result for rotator cuff



(主動穩定: 旋轉套肌肌群負責穩定肱骨頭乖乖在關節窩內)



 



若是講到被動組織,需要瞭解的是關節囊、韌帶。



在肩膀,前側下側都被非常強壯的韌帶給包覆。



通常這些韌帶都必須像是一個旋轉的鐵絲一樣,



如此才有足夠的張力來維持整個肩膀的穩定,



這些韌帶除了能在張力方面穩定肩膀,



它還能產生負壓...



有研究發現,若是我把肩膀關節附近的關節囊戳破,



則肩膀會默默的離開原來最好的位置。



也就是所謂的半脫位!



Image result for shoulder ligament



(肩膀附近的韌帶非常複雜,提供肩膀的穩定。)



 



除了上述的被動(關節囊or 韌帶),以及主動(旋轉套肌)的要素,



還有必須要考量的就是肩胛骨和肩膀的相對位置,



因為肩膀的關節就是肩胛骨(窩)和肱骨頭的相接,



因此若是肩胛骨位置不對(過多內轉、下旋)



都可能造成肱骨頭相對的( 往前、往下)跑。



而產生物理性上的不穩定。



 



圖片3.png



(肩胛骨的動作,影響肩膀的穩定性)



 



在一篇研究當中提到,



許多肩關節夾擠的病患肩膀在抬肩膀的時候,



會發現肩胛骨相對是較下旋、內轉、以及前傾的。



這也給我們臨床工作者一個參考,



在考慮肩膀夾擠或是不穩定時候,



不能忘記評估或是訓練肩胛骨的動態控制。



(文獻出自: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1385219)



 



因此,若是要瞭解肩膀疼痛,



不能忽略的是我們肩膀穩定度(主動)的訓練,



以及韌帶的作用(被動),



另外就是我們肩胛骨的相對位置,



需要處理相對過緊繃的肌肉,



讓肩胛骨回到最好的位置,



並且透過肩胛骨旋轉套肌的訓練,



將穩定性和控制力練回來,



如此才可以能徹底砍掉不穩定的肩關節阿